校办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成功举行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8日 18:00       点击:[]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外话语体系的创新研究,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9月27日上午,由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在天津大礼堂3号厅举行。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党委书记、总编辑王晓辉,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平,中国三峡出版社总编辑王德鸿,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法春等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副校长余江主持。

在庆祝建党百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举办本次论坛,旨在肩负起“对外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时代重任,为我国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提供新思路、拓展新途径。在致辞中,杨平表示,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就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做好话语体系顶层设计;着眼融通中外原则,增强话语体系传播效能;重视翻译能力建设,提高中国话语对外翻译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陈法春表示,“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已经进入了创造性构建的新阶段,要加快创新对外话语体系,着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全国百余位论坛嘉宾就如何做好阐释中国理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党委书记、总编辑王晓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我校原副校长、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王铭玉,信息工程大学外语学科首席专家钟智翔,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梁茂成,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卞建华,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法春,十位专家围绕外语学科的守正创新、如何多维度呈现中国、如何构建大外宣格局等方面作主旨发言。

由我校副校长余江教授主编的“十三五”国家级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在会上进行了新书发布。余江还就学校近年来在中央文献外译、学术外译、文化外译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重点推介。

本次论坛是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八个分论坛之一。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以“启航新时代国际传播新征程”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承办,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我校协办。论坛的成功举办,也拉开了我校第三届“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活动的序幕。

多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通晓外语、具有世界眼光、胸怀家国情怀、熟悉国际规则、专业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开设33个外语语种、35个外语专业,语种覆盖全球95%人口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在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天津市教委的支持下,我校与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整合新闻传播和外语优势,在对外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对外传播实践、国际传播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突出的成效,不仅常年参与党和国家重要政治文献的对外译介传播,也重视对外宣介中国传统文化,最近完成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引起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校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专业+专业”等教学模式成效显著,是对当前“新文科”建设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人才理念的生动实践。

今后,我校将继续发挥优势,致力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为阐释中国理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贡献更大力量。

上一条: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天津外国语大学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关闭

 
版权所有©2010-2013 天津外国语大学    |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  |   邮编:300204
办公电话:022-23282310   |  传真:022-23258720   |  电子邮箱:xiaoban@tjfsu.edu.cn